声明

本文是学习GB-T 34734-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. 而整理的学习笔记,分享出来希望更多人受益,如果存在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

1 范围

本标准给出了小瓜虫病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,规定了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的样品采集与处理、诊

断、病原体确认和结果判定的方法和要求。

本标准适用于淡水鱼类小瓜虫病的临床诊断、流行病学调查、检疫与监测。
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
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

件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(包括所有的修改单)适用于本文件。

SC/T 7014—2006 水生动物检疫实验技术规范

SC/T 7103—2008 水生动物产地检疫采样技术规范

3 术语和定义

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。

3.1

小瓜虫病 ichthyophthiriasis

白点病 white spot disease

由多子小瓜虫虫体感染并寄生在鱼类皮肤、鳍条或鳃等组织器官,引起鱼类行为异常、发生病理变

化或死亡的一种疾病。

4 试剂和器材

4.1 0.85%的生理盐水。

4.2 蒸馏水。

4.3 固定液:4%甲醛或70%乙醇。

4.4 Giemsa 染色液。

4.5 光学显微镜、解剖镜和放大镜(30×)。

4.6 解剖盘、手术剪、眼科镊、解剖刀、解剖针、吸管。

4.7 载玻片、盖玻片、培养皿。

4.8 标签纸、记号笔。

5 流行情况与主要症状

5.1 流行情况

小瓜虫病是一种世界性广泛流行的鱼病,各种淡水鱼类均易发生。流动性差的小水体、高密度养殖

的幼鱼及淡水观赏鱼类最为易感。多子小瓜虫主要寄生在鱼类的体表、鳍和鳃。适宜生长、繁殖的水温

GB/T 34734—2017

为15℃~25℃;当水温低于10℃或高于26℃时,虫体发育迟缓或停止;水温28℃以上时,虫体易

死亡。

5.2 主要症状

患病鱼离群于水面缓慢游动,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,呼吸困难,摄食量减少。体表大量寄生多子小
瓜虫时肉眼可见皮肤、鳍条等部位出现白色小点,严重时体表分泌大量黏液,形成白色薄膜状,表皮发
炎、坏死,鳞片脱落,鳍条蛀蚀、缺损;鳃组织大量寄生多子小瓜虫时,鳃丝发炎、变形或局部坏死,黏液大

量分泌,呼吸受阻导致病鱼窒息死亡;眼部感染时,眼睛肿胀发炎,甚至失明。

6 样品采集与处理

6.1 采样

从发病养殖池塘或网箱中采集具有典型症状的鱼体10尾以上,其余按 SC/T
7014—2006 第 6 章

的规定执行。

6.2 样品封存、运输、登记与保存

按 SC/T 7103—2008第9章、第10章、第11章和第12章的规定执行。

7 诊断

7.1 制样

解剖镜或放大镜观察鱼体体表及鳍条,刮取病鱼体表部分黏液,剪取部分鳍和左右鳃的鳃丝,置于

清洁载玻片上,加适量生理盐水或蒸馏水,制作水封片,各组织制作两个以上样片。

7.2 显微检查

在10×10的低倍镜下参照附录 A 检查水封片的多子小瓜虫。

8 病原体确认

刮取体表黏液或取鳍条及鳃,或将虫黏液涂片体用4%甲醛或70%乙醇固定过夜,常温干燥后,

Giemsa 染液染色30s,蒸馏水冲洗,常温干燥,显微镜观察虫体形态,对照附录
A 确认。

9 结果判定

检测样品流行情况和主要症状与第5章描述相符,显微检查观察到虫体,虫体确认为多子小瓜虫,

即可诊断患小瓜虫病。

style="width:4.69325in;height:4.90006in" />GB/T 34734—2017

A

(资料性附录)

多子小瓜虫的形态与生活史

A.1 形态

A.1.1 幼虫

刚从包囊内逸出的幼虫呈圆筒形,不久变成椭圆形或鞋底形,大小为(0.033
mm~0.054 mm)×

(0.019 mm~0.032
mm),前端尖,后端圆钝。全身分布均匀一致的纤毛,前端具有一个乳突状的钻孔
器,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。体内细胞核两个,大核近圆形,多数在虫体后方,小核球形,在虫体前端。

虫体前半部有一大的伸缩泡。虫体能随意改变形状。

A.1.2 成虫

虫体呈卵圆形或球形,乳白色,大小为(0.3 mm~0.8 mm)×(0.35 mm~0.5
mm),周身布满排列有
序的纤毛。在近前端腹面有胞口区,口纤毛呈“6”形排列。体中部有一个马蹄状或香肠状的大核,小核

球状,位于大核之上。胞质外层有很多细小的伸缩泡,内质有大量食物泡。活动比幼虫缓慢。

A.1.3 包囊

包囊圆形或椭圆形,白色透明,大小为(0.329 mm~0.98 mm)×(0.276 mm~0.722
mm)。

多子小瓜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小瓜虫病的鳗 如图 A.1 所示。

style="width:5.07998in;height:4.92008in" />

a) 多子小瓜虫幼虫形态 b) 多子小瓜虫成虫形态

A.1 多子小瓜虫发育各阶段形态与患小瓜虫病的鳗鳜

GB/T 34734—2017

style="width:4.12654in;height:4.78016in" />

c)

style="width:4.21339in;height:4.10014in" />

style="width:4.90675in;height:4.83244in" />

d)
2

style="width:4.99344in;height:4.07352in" />

e)
4 f)
多子小瓜虫包囊分裂为大量幼体

style="width:4.82006in;height:5.56006in" />

g ) 多子小瓜虫幼虫从包囊内逸出

A.1 ( 续 )

style="width:3.11331in" />GB/T 34734—2017

style="width:9.65334in;height:2.81996in" />

h) 多子小瓜虫在鳗鳜体表寄生形成白点

A.1 ( 续 )

A.2 生活史

虫体寄生于鱼体表、鳍条或鳃组织。多子小瓜虫的幼虫感染鱼体,在鱼体上发育为成虫;成虫通过

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,有时会形成包囊。多子小瓜虫生活史图示见图 A.2。

style="width:6.56662in;height:4.6134in" />

说明:

1 — 成虫;

2 - — 包囊;

3~6 — 虫体分裂、增殖;

7 — 幼虫释放;

8 - 幼虫;

9 ——幼虫感染鱼体。

A.2 多子小瓜虫生活史图示意图

延伸阅读

更多内容 可以 GB-T 34734-2017 淡水鱼类小瓜虫病诊断规程. 进一步学习

联系我们

DB43-T 2618-2023 金银花扦插育苗技术规程 湖南省.pdf